來聊聊第一個惰性氣體化合物──六氟合鉑酸氙

此人即為發現第一個惰性氣體化合物的人──巴特萊特。

  • 此人即為發現第一個惰性氣體化合物的人──巴特萊特。

⬇️內文簡報

  • 關鍵字:
    • 惰性氣體化合物
    • 六氟合鉑酸氙
  • 撰文者:周峻葳
  • 涉及領域:化學

前言

還記得國中在上理化課時,有一個單元專門介紹各種元素的性質及其相關內容。每當講到惰性氣體時,課本內總會出現這麼一句話:「有惰性,不易與其他物質反應,性質非常安定」,再往下看個幾行,就會讀到「其化合物多以人工合成方式形成」。那麼各位是否曾經想過,到底是誰合成出惰性氣體的第一個化合物,他又是透過甚麼方法將其合成出來,而這個被合成出的化合物又叫做甚麼呢?
如果你對上述問題感到好奇,或想知道更多相關知識,就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!

閱讀全文 »

歡迎到 竹中科研實驗室網站 ,看看所有lab文章的整理吧


淺談熱力學第二定律,講講令人困惑的「熵」

理解物理理論總是讓人腦袋陷入混亂中,會不會也是熵增加原理的一種展現呢XD?

內文簡報

簡報下載


  • 關鍵字:熱力學第二定律、熵、克勞修斯定理、波茲曼
  • 撰文者:莊川賡
  • 涉及領域:
    • 物理 熱力學(Thermodynamics)
    • 資訊科學 資訊理論(Information Theory)
    • 化學 高分子化學(Polymer chemistry)

摘要

熵的概念,源自於熱力學界歸納的一個現象「熱量只能由高溫物流向低溫物,不可能將低溫物的能量傳遞給高溫物而不造成任何影響。」這段看似常識一般的敘述,其實暗示著一個物理量存在的必要性。當熱能藉由一種能將移動的熱量部分轉換為功的機器傳遞至低溫物,系統溫度平衡後,剩下的能量便不能再驅動機器了,代表能量變弱了,而熵正是用來定義這些變弱的能量。如上所說,熱力學家藉由反覆的實驗證實這個理論。然而並沒有辦法詳細解釋,直到波茲曼以微觀角度,用統計力學概念將熵解釋為系統微觀亂度,才得到合理的解釋。
熵增加原理,告訴我們系統趨向無法做有效功的最高熵狀態,或是最混亂狀態,這個觀點更被資訊科學、生物學、高分子化學利用於解釋概念相通的現象。

閱讀全文 »